中医肿瘤病学科历经近50年薪火传承,拥有一支高层次、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团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现有医护、科研、管理人员170余人。其中国医大师1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名、全国首批青年岐黄学者1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6名、省名中医5名、省领军人才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医师35人、博士后5人、博士17人、硕士44人。
中医肿瘤病学科在国医大师潘敏求的指导下,在学科带头人、全国首批青年岐黄学者曾普华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五大研究方向:(1)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守正创新理论研究;(2)优势病种中西医协同防治与康复方案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及推广应用;(3)抗肿瘤中医药特色技术、设备、中药制剂和大健康产品研究;(4)中医药抗肿瘤创新机制研究;(5)人工智能辅助数智化诊疗研究。主攻优势病种:原发性肝癌、原发性支气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食道癌、宫颈癌、鼻咽癌、口腔癌。
学科现拥有国家级平台11个:国家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国家重大疑难疾病(原发性肝癌、癌症治疗后慢性疼痛)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牵头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十一五”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十一五”国家局重点专科、第一批国家临床研究基地(肝癌分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肝癌优势病种)、国家传承创新研究工程(肝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省级平台9个:湖南省医学学科C类“攀峰”学科建设单位、湖南省中医肿瘤诊疗中心、湖南省中医肿瘤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医肿瘤学重点实验室、湖南省中医肿瘤专科诊疗中心、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中心、湖南省中医肿瘤质控中心、湖南省中医肿瘤专科医联体牵头单位、抗肿瘤中药创制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肿瘤学科临床中心下设7个病区,开放病床数近300张,配备了PET-CT、直线加速器、DSA等先进精准诊疗设备,组建了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治疗中心、医学微创介入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含PET-CT中心)、医学精准检测中心和内镜诊疗中心,构建了中西协同、精准防控、整合创新转化、智慧医疗模式,发挥“中西医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服务、规范医疗、精准医疗、安全医疗、温馨医疗”优势,运用手术、放化疗、靶免治疗等联合中医药特色技术治疗恶性肿瘤,为肿瘤患者提供“防筛诊治康管”一体化服务,年门诊量约2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约1.5万人次,患者遍布国内外。
十四五以来,肿瘤学科培养国医大师1名、首批全国青年岐黄学者1名、湖南省名中医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级领军人才3名、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15名,派送10余名骨干人才到国内一流医疗机构进修;接收规培人员300余名,进修人员30余名,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15名,硕士150名。
学科学术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获批各级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级18项,“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省部级48项);荣获科研成果奖16项(教育部一等奖1项,省部级7项,厅局级8项);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论文300余篇(SCI/CSCD 50篇),撰写专著15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研发医院制剂3项,研究水平居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
十四五以来,肿瘤学科学术影响力持续上升,在全国中医肿瘤病学排名跻身第一方阵,并成为了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经方医学专委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的挂靠单位,牵头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场,完成国家继续教育项目5个,省级继续教育项目3个,培训中医肿瘤医护人员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