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脑血管病)

发布日期:2025-10-10 09:00:11 信息来源:办公室 作者:

  1.脑血管疾病方向

  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脑血管疾病)在国医大师刘祖贻的带领下,脑病学科人员梯队渐趋完善,逐步形成资深专家引领、中青年骨干主力的团队结构。团队主要成员17人,拥有国医大师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湖南省名中医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4人等,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名,拥有博士生导师5人,博士生后合作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后5人,博士10人,硕士13人。

  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形成5大研究方向:(1)中风病及痴呆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关键技术及方案优化研究;(2)中医病机理论指导下的优势脑病防治策略研究;(3)脑病相关中医特色技术开发;(4)中医药防治脑病创新机制研究;(5)疑难脑病的中医诊疗规律系统化研究。主攻3个优势病种:脑梗死(中风病)、血管性认知障碍(痴呆)、眩晕综合征(眩晕);形成3个院内诊疗方案:《脑梗死(中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眩晕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帕金森(颤证)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个团体标准:“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脑小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科室由门诊、住院部、溶栓室、康复中心、眩晕诊疗室、精神心理评估室、脑电生理检查室、肌电图检查室、经颅多普勒血流图(TCD)检查室、呼吸睡眠监测室、中医特色治疗室、脑病研究室及刘祖贻国医大师工作室等部门组成。拥有国家级平台1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负责单位(中风病)、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脑血管病)重点学科、国家首批“脑健康与认知障碍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脑病方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脑血管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协作组主要成员单位、刘祖贻国医大师工作室、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伍大华);省级平台4个:湖南省中风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医(脑病)专科诊疗中心、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风病重点研究室、长沙市脑病医疗技术创新中心。

  学科拥有富有研究经验和基础的科研团队,科研硕果累累,“十四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立项课题90余项(包括国家级12项,省部级30项),获得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各级科研奖励8项;主编或副主编撰写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50余篇,CSCD 100余篇),5个已获批的院内制剂。学科造就和培养了一批脑病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优秀人才,形成了具有雄厚实力的学术队伍。“十四五”期间,脑病学科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平台,对口支援包括湖南省脑病专科联盟单位益阳市中医院、慈利县中医院等60多家市、县级中医院及2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定期开展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推广国医大师刘祖贻等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及脑病新技术、新进展。每年培训脑病骨干约1万人次,接收进修人员50余人次,实习生、规培生600余人次,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学科每年外出进修、进行学术交流等30余人次。

  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的制定与修订工作,作为牵头单位制定与修订了麻木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并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眩晕、不寐、焦虑症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的制定与修订,牵头制定的省级团体标准《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脑小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成功发布,积极参与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主持制定的《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癫痫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等标准化工作。

  脑病学科牵头成立了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学术联盟,并作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会长单位、湖南省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等10余个省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副主任委员单位的挂靠单位,对口支援包括湖南省脑病专科联盟单位益阳市中医院、慈利县中医院等60多家市、县级中医院及2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推动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基层能力提升,提升了全省脑病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在多中心临床研究、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在国内的学科影响力处于领先地位。

  2.心血管方向

  我院心血管科成立于1991年,是省内最早建立心血管专科的中医医院。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心血管科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拥有一支学科门类齐全、梯队合理的高层次学科团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5人,高级职称13人,西医1名,中西医结合7人,中医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后1人,博士5人。首届“湘雅名医”孙明教授(卫生部高血压终身成就奖)为心血管学科特聘教授,湘雅医院副院长莫龙教授为我院心血管介入特聘教授。

  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拥有心血管一科、心血管二科、心血管三科(CCU心脏介入病房)三个亚专科病区;有心脏介入中心(胸痛中心)、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心血管检查中心。拥有刘炳凡、张崇泉、蔡光先三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研究基地(心血管),拥有GCP临床试验中心。年门诊人次2.7万人次,年出院人数3700余人,其中开展起搏器植入术/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术、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食道心房调搏术、主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手术人次800余人,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及学科规模位居全国中医医院前列。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3个:(1)胸痹心痛(慢性稳定性心绞痛);(2)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特色鲜明,融合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先进技术。擅长运用中药调理、针灸等改善心肌供血,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衰等疗效显著。个体化方案降低复发率,副作用小,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安全的心血管诊疗服务。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建设,于所在单位可提升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于地区能优化医疗资源,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多元有效治疗;于中医药学科体系,推动中西医理论与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学科发展与传承。  现有国家平台6个: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学科(心脑血管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心血管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心血管)、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省级平台3个:湖南省医学学科D类“筑峰”学科建设单位、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一类)、湖南省中医诊疗中心建设单位。7个联盟单位成员: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联盟成员、国家区域专科诊疗中心、华中区域心血管联盟成员单位、湖南省中医心血管联盟盟主单位、湖南省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联盟共同盟主单位、湖南省心电专科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湖南省胸痛中心联盟单位、湖南省心衰中心联盟单位、湖南省房颤中心联盟单位。承担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长沙医学院、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见习生、实习生、硕博研究生及进修医师的全科医学、老年病学及内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与临床教学工作,是国家首批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基地,近三年每年承担见习生及实习生约100人次、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人数约20人次、硕士研究生约15人。每年举办国家级学术会议及培训班1场,省级学术会议及培训班8场,学术讲座10余次。获得各级立项课题10项,主编或副主编撰写著作4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6篇,CSCD10余篇),获省部级、局级成果奖励8余项,国家发明专利1余项,研发中药制剂9种,参与制定诊疗指南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