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李聪甫学术思想研究室以中医运气理论为基础,借鉴六曜论平气的新方法,探索整体医学临床途径,建立了节气时病提醒体系,并出版《节气时病五十二方》,对乙巳年从立春到大寒的52周每周进行一次节气时病提醒,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分析,总结每周高发疾病对应的证型。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药、中成药或代茶饮、穴位按摩等方面的建议,即“五十二方”,供读者参考,为广大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写在前面的话: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本周节气:雨水节气第二、三候。雨水第二候鸿雁来,第三候草木萌动,是指天地阳气逐渐旺盛,万物复苏。
运气分析: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天地间的水湿之邪逐渐增多;乙巳年厥阴司天叠加岁运少金,风气偏亢,本周呈现为风寒湿三邪合而犯上的特点。
本周病症:肩臂痛。
病证分析:乙巳年风寒湿三邪合而侵犯手太阳经,太阳经气血奋起抗争,正邪交争,发为疼痛,太阳经气血受损,则表现为肩臂乏力,平素缺乏锻炼、围绝经期的女性尤需注意。
2、中医学有关辨识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的范畴。痹证是以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症的疾病。
病机:
痹证的基本病机主要为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脉痹阻,气血运行失畅,不通则痛,发为痹证。痹证的病理性质,初起以邪实为主,久则虚实夹杂。病理因素以风、寒、湿、热、痰、瘀为主。风邪偏盛者为行痹,寒邪偏盛者为痛痹,湿邪偏盛者为着痹,热邪偏盛者为热痹。病位初在肌表经络,久则深入筋骨,病及五脏。
证治分类:
1.风寒湿痹证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或游走不定,或遇寒加重,得热痛缓,或肢体关节酸楚、重着,肿胀散漫,或肌肤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证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代表方:蠲痹汤。
2.风湿热痹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或疼痛游走不定,活动不利;或见肌肤红斑,发热,汗出,口渴,烦躁,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3.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遇寒加重,或关节冷痛喜温;手心灼热,恶风怕冷,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或紧或数。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4.痰瘀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甚则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闭阻经络,留滞肌肤。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
5.气血虚痹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酸楚,时轻时重,气候变化、劳倦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肌肤麻木,短气自汗,唇甲淡白,头晕目花;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风寒湿邪久留经络,气血亏虚,经脉失养。
治法:益气养血,和营通络。
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6.肝肾虚痹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经久不愈,时轻时重,腰膝酸软,疲劳时加重,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或伴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伴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骨失养。
治法: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肩臂痛相当于风寒湿痹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疾病并不可怕,要相信医学的力量,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只有保持心情的舒畅,身体的气机才能正常疏泄,经络里的气血运行才会更加顺畅,从而达到减轻痹痛的目的。
2.起居调养
切忌熬夜,非必要情况,建议晚上 11 点前入睡。晚上 23 ~ 1 点是人体胆经气血旺盛之时,在此时间段卧床睡眠,百脉才能更好地休养生息。同时,早睡能够避免阳气的耗损,为疏通痹阻、缓解疼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饮食调养
饮食需要去寒就温,少吃绿豆、黄瓜、苦瓜等寒凉之品,适当补充羊肉、牛肉等温阳肉类,同时宜加入桂皮、干姜、胡椒等辛温之品一同炖汤。相较炒菜,采用炖汤的烹饪方法更好吸收,有助于减轻脾胃运化负担,以防痰瘀生成。
4.运动调养
痹阻不通,就会疼痛,缓解疼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通阻滞的经络,让气血重新流通,此时,运动便是不二之选。晨起拉伸运动,卧床敲打、按压疼痛部位,都对缓解疼痛、通畅经络大有裨益。
5.中成药建议
补中益气丸 + 复方小活络丸。补中益气丸: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复方小活络丸:功效为舒筋活络、散风止痛,适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风寒湿痹。
6.穴位建议
后溪穴、小海穴、少泽穴、阿是穴,每次按揉 5 ~ 10 分钟,以酸胀为度。
4、现代医学的认识
肩臂痛是现代医学中肩周炎、颈椎病、肌筋膜炎等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本周以肩周炎为例进行介绍。肩周炎,又称“漏肩风”“露肩风”“冻结肩”。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肩痛和活动障碍;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的定义,该病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且进行性加重,造成肩关节活动受限。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 2% ~ 5% ;主要发病年龄为 40 ~ 70 岁,其中又以 50 岁左右为多发;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男女发病率约为 1∶3;左肩发病率高于右肩。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外伤型肩周炎
外伤型肩周炎主要是由于外伤或手术后的肩部疼痛及肩部制动引起。外伤或手术后肩关节的疼痛造成肩关节的活动减少,尤其是上肢长期靠在身旁,垂于体侧。
2.退变型肩周炎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经常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创伤性外力而发生退变。50 岁左右多发,常突然发生,没有明显诱因。
3.风寒型肩周炎
风寒型肩周炎的患者常有肩部受寒病史,如风扇或空调直接吹肩部、休息时窗户未关严,冷风吹及肩部等。此型患者多表现为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
4.脑卒中(中风)型肩周炎
脑卒中(中风)型肩周炎是由偏瘫后引起,上肢固定于身旁过久,功能丧失(主动、被动活动均丧失),肩关节疼痛明显。
5.糖尿病型肩周炎
本型肩周炎伴发于糖尿病,发病年龄小,病程长,多为双侧发病,控制血糖对肩关节功能恢复作用明显。
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康复治疗,在其病程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疼痛期
急性期(24 小时以内)对患侧肩关节部位进行冷敷以减少渗出,缓解疼痛,24 小时以后进行热敷,以加速血液循环。
2.冻结期及恢复期
可在医院由专业医师进行关节松动术。一般用泼尼松龙、利多卡因痛点局部封闭或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麻醉下进行,术中运动应柔和,逐渐将粘连组织松解,术后肩关节多做运动,以防粘连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