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气温飙升,不少人换上轻薄夏装后发现身材问题藏不住了。如何从中医角度科学管理体重?记者采访了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肖长江教授。
首先需要确定自身是否肥胖。一个人是否肥胖,可通过BMI(体重指数)来衡量,而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如果BMI在24到28之间,就属于超重;如果BMI超过28,就达到肥胖的标准。
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衰、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中医认为,夏季人体代谢加快,湿热气候易伤脾胃,影响运化功能,反而导致水湿停滞。加上高温下活动减少、冷饮摄入增多,更会加重代谢负担。
中医视角下的“夏季肥胖”的原因是什么?一是暑湿困脾,运化无力。中医认为“长夏属脾”,夏季湿热之邪最易困扰脾胃。脾主运化水湿与营养,一旦被湿邪所困,则水谷精微难以正常输布,反而凝聚成痰湿堆积体内,成为体重增加的病理基础。二是阳气外浮,内里空虚。夏季人体阳气浮于体表,内脏功能相对减弱。此时若过食生冷,更伤脾阳,加剧水湿内停,形成“虚胖”体质。
健康人群如何减重?健康人群饮食应遵循“清补”原则,多食冬瓜、薏苡仁等健脾利湿食材,适量吃苦味食物清心火。限制精制米面、高糖冷饮、油腻烧烤。另外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微汗即可。起居方面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气;午间小憩养心;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防止腠理闭塞,湿邪内郁。
超重人群如何减重?这类人员要既病防变,可适量饮用荷叶山楂茶(荷叶5g,山楂片10g 泡水)、陈皮茯苓茶(陈皮3g,茯苓10g 泡水)辅助健脾化湿消脂。
对于确诊心血管疾病伴肥胖人群,这类患者要瘥后防复,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可辅助改善痰湿体质、减轻症状、协同西药控制病情。
中医减重要注意的是体质为本,根据湿热、气虚、阳虚等不同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应循序渐进,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避免极端节食。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体重管理。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对于肥胖问题一定要早重视、早干预。夏季体重管理不仅要关注外在体型,更要注重内在脏腑功能的调理。
相关链接:https://hngrb.hnszgh.org.cn:9667/hngrb-dzb/detail.html?id=1751535963794